跳转到主要内容

时间档案

按时间顺序展示的日记条目,支持无限滚动加载更多内容

日记条目按时间倒序排列,每页显示 5 条记录,当前共有 7 条记录

10/09

2025-10-09 共有 1 个时间段的记录

2025-10-09

辗转反侧,睡不着觉。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词——“极致”。

不知为何,这个词像一束光,把我从混沌的思绪里拉了出来。或许,是最近的一些经历在暗暗影响着我,让我重新思考“极致”意味着什么。

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认知觉醒》。作者提到一个跃迁理论:

打磨作品——登上一座小山的顶端——获得更多关注——再攀向更高的山头——借助系统推力,实现人生跃迁。

那时我只是匆匆一读,没太放在心上。可今晚,这个理论忽然在我脑海里重现——或许,每一次“极致”的打磨,都是下一次跃迁的起点。

前几天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位博主的分享,他回顾了自己十几年的职业成长:

“刚开始技术不行,就拼命干活,表现好一点,让老大注意到。后来有机会被提拔,慢慢积累 end-to-end 的能力。再往后开始懂产品、懂营销,别人愿意教、愿意带,就一步步成长起来。最怕的,就是做一些跟主业无关的事,分散精力。要想真正成长,就得在一个方向上深挖。”

他这段话,当时我也只是点头赞同,然后滑走了。

直到今晚,这个“极致”的念头再度出现,我才发现,原来最近看到的这些内容——书里的、博主说的、还有我自己的人生状态——都在指向同一个问题:我从没把任何一件事做到极致。

我会一点前端,也会一点后端;会拍照,也会剪视频;做饭也凑合……

看似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浅。

我最佩服的朋友 Yaavi,就是那种能把知识学透的人。他不仅能做,还能讲清楚原理。遇到问题,他能层层剖析到本质。每次跟他聊天,我都由衷佩服他的学习力,也时常想——要是我也能像他那样就好了。

可惜,这种想法,往往只是停留在“想想而已”。

口号喊得再响,不去实践,终究只是空谈。正如《认知觉醒》里说的那句——“道理讲得再好,不实践也白搭。”

如果我能把眼前的事一件件做到极致,会不会就不再害怕不稳定?

所谓的不稳定,其实是自己能力不够;所谓的焦虑,其实是长期在吃老本。

路,是自己走窄的,又怎能怪时代太快、年龄太大?

回望过去,我的工作更多时候只是“完成任务”。刚入行那几年,还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技术;但工作越久,越容易松懈,越容易想“算了,差不多就行”。

这种“差不多”久了,就成了习惯,也成了陷阱。

焦虑不来自未来,而来自过去那个偷懒的自己。

《认知觉醒》里有句话我很喜欢——

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无论状态好坏,拿出纸笔,写下目标,写下时间,然后,行动。

不必一下子登上高山,但要每天,哪怕只是在原地挖深一点。

因为极致,不是天赋,而是每天不肯放过自己的那一点点坚持。

10/07

2025-10-07 共有 1 个时间段的记录

2025-10-07

每次听《空谷幽兰》,心里总会被一种宁静又深邃的力量所触动。那旋律仿佛从山谷深处传来,清澈、孤独,又温柔。歌词不多,却像是藏着某种生命的密语。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引人静心——让人想起自己走过的路、遇见的人,甚至那些未曾言说的念想。

我常常说不清这首歌到底好在哪里。许巍的词与曲,就像一部无法言传的心法,只能在反复聆听中慢慢体悟。也许是自己的修为还不够,还无法把那份意境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正因为如此,那份“不可言传”的美,反而显得更珍贵。许巍真是个诗人,他用摇滚的形式,写出了禅一般的宁静。

《空谷幽兰》出自专辑《此时此刻》,那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张。整张专辑像一次心灵之旅,听多了,你会发现他唱的不是岁月,而是心境。改天我一定要好好盘点一下那张专辑——那是一段属于成长与觉醒的记忆。

很多歌,旋律一上头就让人喜欢,但听久了便淡了;而能一直留在歌单里的那些,往往是因为某个瞬间,它与你的人生发生了共振。那种共鸣,不是简单的“好听”,而是一种“理解”——你在歌里看见了自己,也在歌里找回了平静。

💡深度解读

空谷幽兰

空谷幽兰

许巍• 此时此刻• 05:56
Pop

10/06

2025-10-06 共有 1 个时间段的记录

2025-10-06

花了几天的时间看了这本书,总的来说对于我这种想的多、做的少、效率低下、容易迷茫的人还是挺有推动力的。整本书的观点以及表述很容易让人接受,至少理解起来没有太大压力,而且还会时不时的在某些观点上自我陶醉,心中默念"对,对,对,我平时就是这样的"。

看完第一遍之后,我对书中的元认知,元时间等这些概念性的词已经记不清它的含义了。整理下我能记住的观点:

  1. 不要自我感动式的学习,要真想学习,请远离手机。要么认真的学,要么痛快的玩,磨洋工没有任何意义。形式的打卡,不如别给自己制造焦虑。人之天性便容易选择更简单的事情,面对有挑战的事情大脑的第一选择也是逃避。所以要想真正的学习,就得走出大脑的舒适区,在拉伸区反复锻炼。
  2. 既然逃避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学会拆解任务,明确每一步要干啥然后再去执行,不要为了学而学。要尝试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引用作者的经历:”把1500米的长跑拆分成每10米一个关卡游戏“。
  3. 学习的知识记得关联和反馈,死学那只是自我感动,说白了你得和已有的知识或周边的事物有关联有反馈才能不断进步。
  4. “学以致用”这个词你我都知道,从个人的经验来看,过去的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加上工作后的机械学习,90%学来的东西都忘脑后了吧。学到的知识要总结织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有用,否则就是白白浪费生命。
  5. 什么是学会了某个知识,就是你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然后以最简单的语言让从未接触过该知识的人懂,那么就学会了。输出倒逼输入。
  6.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的改变
  7. 冥想可以促进理智脑的发育、锻炼可以促进神经元发展、早起可以合理规划时间
  8. 人在睡眠后的3、4.5、6、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经历充沛(感觉这个观点蛮有意思,后续自己尝试下看看)
  9. 尝试用一下番茄钟,一个单元时间段内专心做自己的事情
  10. 走神时,我们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将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11. 理智脑需要刻意的练习才能最大发挥它的潜能,否则本能脑和情绪脑将会控制你贪图享受,最后啥也干不成。
  12. 记得反思,虽不能“吾日三醒吾身”,但总要抽点时间审视一下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 反思-总结-复盘,认清自己才能百战百胜。


2025-10-10

今天又想起了书中反复提到一个词: 专注

认知觉醒

认知觉醒

2020/10/01 (周岭)
8.0

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事物规律,你将洞悉如何真正成事!如果对自己不了解,我们就会被人的原始天性束缚,这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很痛苦。然而,如果了解大脑知识,我们就可以观察并指导自己,运用认知的力量去克服天性,从而获得长久而清晰的内在动力,让我们告别绝大多数人生痛苦。一个人的认知越清晰,行动就越坚定。本书解答了很多问题: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急于求成、避难趋易?所谓耐心,就是要“咬牙坚持、死磕到底”吗?如何彻底告别用“三分钟热情”和“打鸡血”的方式做事?如何保持极度专注?如何消除焦虑?如何提高学习能力?……一个人真正的耐心从来不是苦哈哈的毅力支撑,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只要了解大脑规律,并知晓诸如“复利效应、舒适区边缘、学习权重比、学习平台期”等规律,我们就可以大幅提升我们的耐心水平。

09/28

2025-09-28 共有 1 个时间段的记录

2025-09-28

总算是把个人博客上线了

这个拖延了多年的事情终归是得到了付诸行动

在此也要特别感谢Yaavi大佬提供的源码支持

今后一定要坚持记录

不要一再的拖延

活的像自己,戒掉无意义的刷手机

09/25

2025-09-25 共有 1 个时间段的记录
点击此按钮加载更多日记条目,或继续向下滚动自动加载